“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这是山外的书信寄不进来;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是山里的书信寄不出去。
正因为有这样严峻的现实,才有了大山信使乡邮员。
张林昌,正是这样一位大山里的爱心鸿雁。1987年,他从部队退伍后就来到黔东南州锦屏县分公司启蒙支局任乡邮员,了解到由于青山界片区邮路太艰辛,没有人愿意走,他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成了这个片区的投递员,而且一干就是32年。
张林昌所负责的片区,邮路长90多公里,服务面积200平方公里,途经23个行政村,服务人口2.5万余人。重重大山围困,“上山钻云天,下山到河边,两山可对话,走路要半天。”这是青山界地区的真实写照。深山里夹着老林,老林里藏着山沟,山外的进不来,山里的出不去。一根扁担,两个邮包,张林昌每一天都在长征。
32年来,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大山深处。其间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乡邮路上,他与烈日、与暴雨、与冰雪、与毒蛇、与陡崖、与黑夜,甚至于与死神都打过交道。下雨天,在九十九拐山路上,他摔下陡坡,身上多处受伤,在峭壁下昏迷半晌;冰雪天,在甘塘村的田坝边,他滑进两米深的水渠,在刺骨的冰水中好一阵挣扎,差一点被活活冻死;暴雨中,在双溪口的一座木桥前,他为了抢时间赶路,毫不犹豫地跑步通过时,一阵山洪袭来,他身后的桥梁瞬间倒塌,如果当时慢一步,他就可能连同桥板一道葬身滚滚洪流。
大山里没有公路,没有车辆,群众要出一趟山,到城镇办点事很不容易。为此,张林昌就成了群众和山外联系的纽带和桥梁。32年来,张林昌义务为山区群众代购粮种5000多袋、生活用品4500多件、代为取款10万余元。
张林昌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一家四口人,经济负担还比较重。但是遇到比他生活更困难的人时,他也毫不犹豫,慷慨解囊。河口乡瑶光小学有几位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他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小孩子重新回到朗朗书声的课堂。他还筹集资金,为品学兼优的132名家庭困难学生订阅书报,为孩子们的学习助力。
张林昌一心为民的行为,换回的当然是山里民众对他的信任与关爱。乡邮路上没有宾馆,没有饭店,没有客栈。他渴了就进老乡家喝水,饿了就进老乡家吃饭,天黑了就进老乡家住宿。30多年的风雨邮路,他一直是哪里黑,哪家歇。
有的战友在沿海开起了公司,让他过去帮忙,承诺月薪上万,他不动心;有的老乡外出打工,挣到了钱,回来修房子,开商店,办公司,他不眼红。
山下的河水涨了又枯,门前的梨花开了又谢,村头的枫叶绿了又红,张林昌的身影总是按时在乡邮路上出现。年年岁岁跑着同一条山路。
有人对他作过测算,32年来,张林昌在乡邮路上步行24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6圈,每年穿烂解放鞋20多双,为乡亲投递报刊信件达140多万件,无一错漏。为此,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优秀青年投递员”、入选“2018年‘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十大杰出农民工”、北京奥运火炬贵州境内火炬手……央视CCTV—12《道德观察》栏目还播出纪实片-《闪亮的名字 最美退役军人》,讲述张林昌行走在大山,为乡亲们投递邮件、送去希望的故事。
面对众多的荣誉,张林昌依然朴实,但他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在这条载满深情的乡邮路上,我要继续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为止”秉承初心,张林昌在乡邮路上永不停歇。
(杨秀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