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贵阳邮件处理中心(以下简称邮处中心)包分机配置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按照工程的整体部署安排,8月14日需对整个工程所接入的高压电源进行测试,按照测试要求必须将所有电源切断(停电)5个小时以上,只能通过内部发电装置保证双层包分机上层分拣轨道上的小车正常运行,其他工作就只能依赖手工完成。早在测试高压电源前,邮处中心便启动了包分机施工期间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不惜一切代价确保邮件分拣时限不延误。与此同时,各个班组的准备工作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明天停电,要把每天分拣的10多万份报纸、近6万份期刊,在规定时间内赶发出来本身就经有些吃力了,现在又‘空降’15、6万份《当代贵州》,真是有些招架不住,这该怎么办?”8月13日上午,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外报班班长龚骥华一时慌了神。原来,据相关部门打电话告知14日有15、6万份《当代贵州》要到达分拣现场,意味着必须在当天完成分拣送交下一个环节。接完电话龚骥华站在原地楞了5分钟。副班长赵光景见此情形急忙上前询问事情经过,他安慰龚骥华说:“老龚,不要着急,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外报班是一个集体,《当代贵州》杂志来了我们外报班承担嘛,走走走我们召集大家开一个会,集思广益,看看大家有什么好办法。”一边说一边拉着龚骥华走到台席前准备召集大家商讨。
“其实当时我心里根本没有底,看见老龚急成那样,他又有心脏病我可不能跟着他一起着急,只能安慰他。”事后赵光景回忆说,那时他自己的脑袋也是懵的,走路时脚都是抖的,要在停电前完成这么多邮件的分拣任务真的很难很难,特别是《当代贵州》一下子来了15、6万份,必须赶在当天封发完毕送走,任务更加艰巨。他只有给自己给大家打气,咬紧牙关去干,力争完成任务。
14日凌晨,东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外报班龚骥华、赵光景的身影就来回穿梭在生产线上。“测试高压电源停电,对我们报刊影响非常大,所有的分拣数据都在电脑里面,如果不能在停电前将所有的邮件分拣完成,那就会造成报刊邮件分拣时限大面积延误,客户的邮件都是重中之重,我们只有集中大家的力量多分快发保时限,我们提前来到单位做好分拣前的准备工作,等同志们一到现场就能马上投入工作,节省一秒快一秒。”龚骥华说。
说话间,外报班的员工陆陆续续都来到了生产现场,5点半全部到位。龚骥华一声令下大家马上投入到分拣工作中,移动笼车、卸下邮件、开拆邮件、核对数据、将邮件送入格口、再次核对实物与数据、打包装袋、扎袋、分堆繁忙而不乱,汗水在绿色的工作服上留下的斑斑印迹清晰可见,从早晨5点半到中午11点,近七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没有一个人歇口气,完全投入到报刊分拣的工作中。
大家齐心协力、加班加点顾不上吃晚饭一直忙到夜幕降临,终于一捆捆、一袋袋、一车车邮件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外报班生产现场等待交接。
“又完成了一件大事,大家太棒了!我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感谢伙伴们!”龚骥华终于长舒了口气,朗声笑道。班里的兄弟姐妹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这一笑是尽力完成工作后舒心的一笑,也是通过自己努力付出看见成绩后自豪的笑!
(文、图: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