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腹地,乌江六冲河畔。
这里,风光旖旎、水域宽广。
这里是贵州省毕节黔西市的化屋村——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苗寨村落。
2017年,这个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60%的深度贫困村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迎接“新生”。
2021年新春佳节,习近平总书记贵州之行首站便来到这里。“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总书记对乡亲们的深情祝福,化作化屋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化作鳞次栉比的小洋楼、整洁平坦的串户路;化作精美的苗家刺绣、繁忙的旅游渡轮;化作村民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一张张喜悦的笑脸。
化屋村,这个曾被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正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扎根黔贵大地的邮政人也以青山为纸、绿水为墨,始终牢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把绿色留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
山里山外“邮”相连
“嘀——”中午时分,随着邮车的一声长鸣,新仁乡邮政代办点乡邮员袁亚开始了忙碌的工作。装卸邮件,分拣报刊……袁亚马不停蹄,驾着邮车向着化屋村驶去。
新仁乡通往化屋村的邮路往返里程18公里,沥青路早已替代了曾经的泥巴土路,一路蜿蜒而下,邮政的一抹绿相映青山之间,初夏的微风吹过,碧绿的河水泛起阵阵涟漪。
“脱贫前,化屋村道路、水电等基础交通设施都很落后,2014年贵州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政府给咱修了路、建了房,还搞起了旅游业。”化屋村村主任杨秋阳说,一系列扶贫举措让化屋村旧貌换新颜,日新月异的巨变中,唯一不变的还是邮政人穿行在巍巍大山间的身影。
传递党的政策,传达党的声音。一直以来,毕节邮政高举普遍服务大旗,做好党报党刊及邮件投递工作,普遍服务局所乡镇覆盖率达100%,建制村周投递频次达标率达99%以上;县及县以上城市党政机关《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当日见报率保持100%。
化屋村苗族人口占98%,为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去年3月以来,黔西市分公司把化屋村的投递班次由周三班改为周五班。
“邮政投递非常及时,现在几乎天天都能见到袁大姐,有用邮需求就第一时间找她。”高益琴在化屋村村委会负责后勤工作,她说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在化屋村稳步推进,时常有帮扶物资寄到村里,多亏邮政的及时投送,让他们也可以第一时间下发相关物资,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迎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化屋村的天然农特产品也亟待走出山寨。化屋村盛产小黄姜,每到收获的季节,邮车便开到农户家中提供邮政寄递服务,为了更好地推广化屋村的农特产品,县分公司还将其上架至邮政电商平台,扩大销量。
“山外的东西进得来,山里的东西也要出得去。”据黔西市分公司总经理唐健介绍,黔西邮政借助邮政渠道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自去年开通“邮乐购”黔西乡村振兴馆以来,已陆续产生订单近700单,今年1-3月份,销售黔西农特产品102件。同时,他们还在贵州邮政“黔邮乡情”电商平台积极推介“山里货”,销售农特产品432件。
小站承载大民生
在化屋村村头,有一个20多平方的邮政便民服务站,门头绿色的邮政标识格外醒目。
这个去年挂牌的小小便民服务站,承载着少数民族群众的大民生。
“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贵州邮政追循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讲话的重要精神,深入基层查摆群众用邮的痛点、难点,不断改善群众用邮体验。
“以前取快递包裹,要坐乡村公交去新仁街上一家一家快递点取,有时候还要收1元、2元的‘取件费’,现在不仅‘一站式’取件,还没有了‘取件费’,非常方便。”化屋村村民杨宇言语中难掩兴奋之情。
取件难,这是贵州乡村百姓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面对的共性问题。今年以来,贵州邮政着力破解快递“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在毕节,已新建4个县级仓储配送中心、2324个村级便民服务站,站点月均邮件投递量达18万件;在黔西市,“邮快合作”“交邮融合”示范点稳步推进,建成258个村级站点,每月站点转投快件5万余件,代收寄邮件3500余件。
“取件方便了,寄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实实在在的“邮”变化也让便民服务站的负责人、村民杨猛美感触颇深。今年春节期间,她的服务站络绎不绝,山外的亲人寄来的棉被、衣物,山里的老人寄出去的腊肉香肠,都是满满的“年味儿”,靠着小小的服务站,她每月也能增加固定收入2000余元。
“不用跑两趟,在省外也能拿到二代身份证,疫情期间出行就不方便,现在可好了!”张志强在浙江义乌务工,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他的高兴,他说以前换领身份证,他要从省外辗转回到当地派出所领取。便民服务站开通了身份证寄递服务,对化屋村异地搬迁扶贫人员更换证实行免费寄递,这让他十分欣喜。不仅如此,便民服务站还开通了网上车管、法院立案等一系列政务服务,家门口的“微邮局”收获了化屋村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致富路上有邮人
火红的灯笼高高挂,化屋黄粑甜如蜜。
走进化屋村民赵玉学的家,习近平总书记与他家人一起包黄粑的照片正挂中间。沙发上方,赵玉学曾经居住的麻窝寨与如今安居的二层小洋楼照片对比鲜明。白墙上,一家五口在新居前的合影笑意盈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剪纸画喜庆艳丽。
回忆起总书记做客的场景,赵玉学的妻子杨鹏英难掩激动。2016年,赵玉学一家脱贫;2017年,他们乔迁新居;2021年,总书记来到他们家。“感觉像做梦一样,我们牢记着总书记的叮嘱,把黄粑产业做好、做大!”
“看着村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也很开心。”年轻的共产党员杨文馨是大关镇支局的支局长,也是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去年,赵玉学一家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杨文馨来到他家中,第一时间帮他联系申请了收款码牌,方便他的资金归集。生意红火的时候,杨文馨就喊上投递员、支局员工一起,帮助他们打包、寄递黄粑。
“有了小杨,我们只管发货,其他的都不用愁。”说起邮政服务,杨鹏英喜笑颜开。今年,趁着直播带货的东风,赵玉学一家也在抖音上开设了账号,卖起了黄粑,自己还搞起了直播,支局员工就帮他宣传,把邮政电商的销售经验传授给他。赵玉学想进一步做大黄粑规模,杨文馨就与邮储银行黔西县分行的工作人员联系,上门了解他的贷款需求,县分行为他授信贷款50万元,解决了资金难题。
“传统的也是时尚的,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既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可为产业扶贫、振兴乡村做出贡献。”在化屋村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苗绣“点赞”。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也在思考,如何带领村里的绣娘把苗绣工艺发扬光大。杨文馨每次到化屋村走访,都要与她攀谈,在寄递精美苗绣的同时,交流最新的文创资讯,一起找寻市场开拓的方向。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杨文馨说,像赵玉学、杨文丽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创业领路人,可以带领更多乡亲就业创业,增加收入,作为邮政人,自己也要为乡村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利用工余时间,杨文馨和支局员工走到化屋村的家家户户,播放爱国电影,宣讲党的好政策,讲解邮政金融、防诈骗等知识,普及“绿色邮政、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化屋村乡村振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暖春“黔行”,在化屋村文化广场,总书记的嘱托犹言在耳。
明确方向,贵州邮政,步履坚定。
化屋村,是国家“三农”工作大棋局的缩影。
化屋村的“绿意”,是邮政“落子无悔”的决心。
文:宋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