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乌蒙山还裹着薄雾,七星关区大银镇羊桥村的邮政便民服务站里,刘发燕的手机已经“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她的7000多个微信好友里,既有在外务工的老乡拜托寄点腊肉、竹笋解馋,也有外地客户催着下单村里的土特产,“国庆中秋这几天最忙,老乡们想给家人寄家乡味,我们连歇脚的空都没有。”
打开刘发燕的朋友圈和视频号,满屏都是腊肉、土鸡蛋、菜籽油的身影,几段介绍糟辣椒制作的视频,播放量轻松破万。“每年单是帮村民代销的腊肉,就最少能卖20头大猪的量。”她说,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家乡味,成了在外游子慰藉乡愁的“良药”。
从羊桥村的小服务站放眼望去,毕节大地上,240辆印着“地址写到村,快递精准送到村”的新能源邮车,正沿着蜿蜒山路穿梭,2663个村级服务站的“邮政绿”,在山野间连成了一片动人的风景。“少燃一升油,多护一片绿”成了大家的共识,曾经的燃油车队渐渐被取代,如今这些新能源车每天跑的里程加起来,能有4.4万公里。
在织金县的枇杷园,邮政的真空锁鲜技术让刚摘下的果子能“跑”得更快;黔西化屋村的服务站里,村民杨美扫个码,自家做的黄粑就能坐着绿色邮车发往上海;田坝桥镇的脐橙园里,果农们早上摘果装箱,下午邮车就直接到园子里拉货,“第二天就能发到省外!”七星关区分公司总经理张霞说这话时,满是自豪。
这便捷的背后,是毕节邮政从2025年2月启动的“县直投村”工程。如今,七星关区31个乡镇、363个建制村都实现了直投全覆盖,每天进村的邮件超过2100件,村级代投点覆盖率更是达到100%。这些“绿丝带”不仅送来了工业品,更把山里的好东西送了出去——9月29日,“中国邮政?千县万品好物产?走进多彩贵州”活动在毕节举行,央视网等平台同步直播,3小时就吸引了800多万人次观看,威宁苹果、黔西黄粑这些“土宝贝”,借着“真空锁鲜+冷链直达”的保障,成了全国观众抢着买的“香饽饽”。
邮政的贴心,不止在寄递上。威宁县龙场镇的果农王大强说:“以前贷款跑断腿,现在家门口2小时就能放款!”这话道出了不少农户的心声。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烤烟是传统产业,为了帮烟农解决资金难题,毕节邮银深入推进邮银协同,邮储银行推出了烟农“极速贷”。迤那镇芙蓉社区的张广平,这几年一直靠这个贷款种烤烟,“从签种植合同开始,邮政支局就跟着忙活,家里有事也帮衬。邮储银行还上门授信,20万的额度够我用了,今年刨去成本,小赚了10来万!”看着烤房里的“黄金叶”卖了好价钱,他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据统计,依托“邮银协同”机制,邮储银行已经累计投放助农贷款4.46亿元,代付烟款169.88亿元,2024年的贷款净增额还拿了全省第一。
便民的模式还在不断创新。黔西市的苟友国,是新仁客运班线的运营者,这条线路也是黔西首条“客货邮”线路。每天开车拉乘客时,他顺便捎带快递,一天能多赚170元,“从去年8月1日开始干,已经一年多了,既方便了老乡,自己也多份收入。”现在,洪水、甘棠、永燊等乡镇也开通了这样的线路,公交车、农村客运车的剩余空间被充分利用,“定时、定点、定线”带货,真正实现了“一车多能”。
在黔西铁石乡油沙坡村的服务站,75岁的班朝飞用社保卡,两分钟就取到了养老金。服务站负责人罗安林,每个月都会帮助村民办理50多笔业务,让“手机变农具”的服务延伸到了田埂地头。自从罗安林的小卖部改成“村邮站+快递超市+简易金融”示范店后,每天来的人翻了一倍,这个巴掌大的小站点,渐渐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大支点”。
“我们把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当成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毕节市分公司总经理杜昀锟说,这些年毕节邮政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了8个县级共配中心、238个乡镇共配中心、2663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实现了县、乡、村物流网络全覆盖。针对偏远村落取件难的问题,“县直投村”模式已经覆盖了近1182个行政村,七星关区、黔西市的建制村投递覆盖率更是100%。现在村级投递频次大多提升到每周五次,全市周五班占比从年初的46.06%涨到了56.82%,邮件时限缩短了0.5到2天,农村物流“最后一百米”的难题,终于被彻底解决。
如今在毕节,无论是山间穿梭的绿色邮车,还是村里热闹的便民服务站,都在诉说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这些延伸到大山深处的“邮”路,不仅打通了城乡往来的通道,更给乌蒙山深处的乡村,注入了振兴的强劲动能。